敲碟子 边唱边舞 唱盘子 自打自唱 表演唱 打盘子
四川盘子
      四川盘子是流行于四川省汉族地区的说唱艺术,因以竹筷敲击瓷盘演唱而得名。 这种民间演唱形式在四川见于清光绪年间。主要流行于重庆、四川。过去盘子艺人均由花鼓艺人兼任,多在码头、城镇空坝、酒楼、茶馆、旅馆等处清唱。1949年后,盘子进入书场舞台。 盘子的传统表演,由一至二人演唱,演唱时自敲瓷盘击节,无其他乐器伴奏。进入舞台演出后,增强了舞蹈性的表演和增加了民乐伴奏,使其成为载歌载舞的四川曲艺曲种。 盘子所唱的曲调为汉族民间小曲,也吸收了部分四川清音的小调曲牌,如《学生哥》《小桃红》《鲜花调》等。曲目有讲唱故事,也有抒情小段。代表性曲目有《卖苏花》《看女儿》《回娘家》等。
载歌载舞 莲萧 连厢 钱棍 柳连柳
四川连厢

      连厢原为人们闹年节时的民间歌舞表演,后被曲艺艺人演变为载歌载舞说唱艺术。 连厢流布于四川汉族地区,清道光年间的竹枝词中已有记载 连厢俗称“莲萧”,表演者手持一根直径30公分左右、长约一米左右、上嵌小铜钱的竹棍为道具演唱故事,故又称为“钱棍”。因每句唱腔后均有“柳啊柳连柳”的衬句,民间又有“柳连柳”之称。 连厢由一人或多人表演,有舞蹈性强、一唱众和、热烈欢快的特点。 代表性曲目有《十二月》《送行》《胖嫂回娘家》等。

唱书 清唱川剧 黄志 苏镲 做水棚 檀板 何克纯 半副玩友 独角玩友
四川荷叶
    四川荷叶是广泛流行于四川省汉族地区的说唱艺术。艺人采用檀板和苏镲为伴奏乐器自打自唱。苏镲形似荷叶,故民间称其为“打荷叶”“唱荷叶”“荷叶说书”。据传,荷叶是川剧艺人在清代道光年间流浪江湖创造而成。由艺人用一面川剧苏镲打出川剧锣鼓的韵味,用川剧曲牌《红衲袄》《流水腔》《江头桂》等唱腔,集各种角色于一身,演唱川剧剧目和民间故事,近似川剧清唱。因此又称“半副玩友”“独角玩友”。后经历代艺人不断改造成为曲艺曲种。代表性曲目有《双枪老太婆》《十字坡》《小菜打仗》《耗子告猫》等。
王永俊 卖膏药 独演一人 戏谑 诙谐 叮当 一人独演 形散神不散 李伯清 沈伐 即兴表演
谐剧 散打评书 方言小品
     谐剧是一种喜剧性的表演艺术。是表演艺术家王永梭,在1930年代以“一人独演、独演一人”的表演形式,首创了这一喜剧艺术。表演者在台上扮演固定的角色,通过与虚拟的人物对话,向观众叙述一个故事。谐剧融合了话剧的写实、戏曲的写意和曲艺的虚拟,运用幽默风趣的四川方言,寓庄于谐,故名“谐剧”。流行于四川、重庆以及贵州部分地区。代表性节目有《卖膏药》《零点七》《麻将人生》等。 散打评书是四川评书的一个分支。由四川著名民间艺术家李伯清,于1980年代在评书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表演形式。由于其内容贴近生活,诙谐幽默,很快就在川渝地区流行开来。 四川方言小品是以四川方言为基础的喜剧表演形式。它的题材丰富,具有反映社会现象的深度和广度,其表现形式多样化。事,也有抒情小段。代表性曲目有《卖苏花》《看女儿》《回娘家》等。
采花 南坪曲子 背工调 花调 琵琶弹唱 南坪琵琶 南坪小调
南坪弹唱
    南坪弹唱是四川汉族说唱艺术代表性曲种之一;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。 南坪弹唱又称为“南坪曲子”、“南坪小调”、“琵琶弹唱”,流布于四川南坪县、松潘县一带。清乾隆、嘉庆年间由甘、陕移民带入后逐渐形成。 演唱形式有一人演唱或多人齐唱。南坪弹唱有背工调和花调两类唱腔,两类的唱腔结构、演唱风格、伴奏乐器各不相同。背工调类唱腔用小三弦、四叶瓦、瓷碟(用竹筷敲击)伴奏;花调类唱腔用当地特制琵琶(南坪琵琶)、瓷碟、马铃、犁铧片伴奏。成都、重庆等地曲艺专业团队用普通琵琶伴奏演唱,亦称为“琵琶弹唱”。 代表性曲目有《采花》《祖国处处花如海》等。